传统焊接的困境与协作机器人的崛起

jiasou 6 2025-09-09 15:52:34 编辑

 
在制造业的发展进程中,焊接工艺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堪称工业制造的 “针线活” ,从大型机械的制造到精密电子设备的生产,焊接质量的优劣直接关乎产品的性能、可靠性以及生产效率。在过去,传统焊接方式主要依赖人工操作,焊工如同经验丰富的裁缝,凭借肉眼判断焊缝,依靠手感控制电流。尽管人工焊接在灵活性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适时调整焊接参数和操作方式,但这种方式也存在着诸多难以忽视的局限性。
传统焊接的效率较为低下。人工焊接速度受人体生理极限限制,难以长时间保持高速作业。长时间工作后,焊工容易出现疲劳,导致焊接速度下降和质量波动,这不仅影响生产进度,还可能增加次品率。在一些需要大量焊接工作的生产场景中,如汽车制造、钢结构加工等,人工焊接的低效率问题尤为突出,严重制约了生产效率的提升。例如,在汽车车身的焊接过程中,人工焊接每个焊点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一辆汽车车身包含众多焊点,人工操作完成整个焊接过程耗时较长,难以满足大规模生产的需求。
而且,传统焊接的质量稳定性欠佳。焊接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焊工的个人经验和技能水平,不同焊工之间的技术差异以及同一焊工在不同状态下的表现波动,都可能导致焊接质量参差不齐。即使是经验丰富的焊工,也难以保证每次焊接的参数和操作完全一致,从而使得焊接质量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以压力容器的焊接为例,由于其对焊接质量要求极高,任何细微的质量问题都可能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而传统人工焊接难以确保每一处焊缝都达到高标准,增加了产品的安全隐患。
此外,传统焊接工作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焊接过程中会产生强光、高温、烟尘和有害气体,对焊工的身体健康构成威胁。长期处于这样的工作环境中,焊工容易患上职业病,如电光性眼炎、呼吸系统疾病等。同时,焊接工作需要焊工长时间保持特定姿势,重复进行高强度的操作,这对焊工的体力也是巨大的考验,容易导致身体疲劳和损伤。
随着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对生产效率和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焊接的这些局限性愈发凸显,亟待寻求新的解决方案。协作机器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为焊接领域带来了新的变革和发展机遇。与传统焊接方式相比,协作机器人具有诸多显著优势,能够有效弥补传统焊接的不足。

协作机器人焊接技术大揭秘

(一)工作原理深度剖析

协作机器人之所以能够在焊接领域大放异彩,关键在于其融合了多种先进技术,实现了高度智能化和灵活化的焊接操作。
先进的传感技术是协作机器人的 “眼睛” 和 “触角” ,使其能够敏锐地感知周围环境。通过高精度的视觉传感器、力传感器等,协作机器人可以实时获取工件的位置、形状、焊缝的位置和形状等信息。这些传感器就像精密的探测器,将收集到的信息迅速反馈给机器人的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根据这些信息,精确地计算出机械臂的运动轨迹和焊接参数,从而确保焊接过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例如,在焊接复杂形状的工件时,视觉传感器能够快速识别焊缝的位置和形状,机器人根据这些信息自动调整焊枪的位置和姿态,实现精准焊接。
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则赋予了协作机器人 “学习” 和 “思考” 的能力 。通过对大量焊接数据的学习和分析,协作机器人可以不断优化自身的焊接技能,提高焊接质量。它能够根据不同的焊接任务和工件材料,自动调整焊接参数,如焊接电流、电压、速度等,以适应各种复杂的焊接需求。在焊接不同厚度的板材时,协作机器人可以根据板材的厚度自动调整焊接电流和电压,确保焊缝的质量和强度。人工智能技术还使协作机器人具备了一定的故障诊断和预测能力,能够提前发现潜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实时通信技术是协作机器人实现协同作业的关键 。协作机器人可以与其他机器人、设备以及操作人员进行实时通信,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在汽车制造生产线中,协作机器人可以与搬运机器人、装配机器人等协同工作,共同完成汽车零部件的焊接和装配任务。它们之间通过实时通信,协调各自的动作和任务,确保整个生产过程的高效进行。协作机器人还可以与操作人员进行交互,接收操作人员的指令和反馈,实现人机协作的无缝对接。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手持终端或触摸屏等设备,向协作机器人发送指令,调整其工作参数和任务,同时也可以实时监控协作机器人的工作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二)关键技术组件介绍

协作机器人的卓越性能离不开其关键技术组件的协同工作,这些组件就像人体的各个器官,各自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共同支撑着协作机器人在焊接领域的高效运行。
  1. 机械结构:机械结构是协作机器人的 “骨骼”,为其提供了运动基础,主要包括关节式机械臂和末端执行器。关节式机械臂通常由多个关节和连杆组成,类似于人类的手臂,具有多个自由度,一般常见的有 6 个自由度 。这些自由度使得机械臂能够在三维空间内灵活移动,到达各种不同的位置和姿态,以满足不同焊接任务的需求。每个关节都配备有高精度的电机和减速器,电机提供动力,减速器则负责将电机的高速旋转转化为机械臂关节的精确、低速转动,确保机械臂的运动平稳、准确。在汽车车身焊接中,机械臂需要在狭小的空间内,将各个零部件准确地焊接在一起,关节式机械臂的灵活性和精确性就能够很好地满足这一要求。末端执行器是焊接机器人直接执行焊接任务的部件,通常安装在机械臂的末端 。对于焊接机器人来说,末端执行器主要是焊接喷枪或焊钳。焊接喷枪用于弧焊,它通过送丝机构将焊丝连续地送入焊接区域,并利用电弧产生的高温将焊丝和工件熔化,从而实现焊接;焊钳则用于点焊,它通过电极对工件施加压力和电流,使工件接触部位的金属在电阻热的作用下熔化,形成焊点。不同类型的焊接任务需要配备不同的末端执行器,以确保焊接质量和效率。
  1. 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是协作机器人的 “大脑”,负责实现精准操控,主要包括示教再现控制和离线编程控制。示教再现是焊接机器人最常用的控制方式之一 。在示教过程中,操作人员通过手动操作机器人的机械臂,按照预定的焊接路径和参数进行示范操作。在这个过程中,机器人的控制系统会实时记录下机械臂各个关节的位置、速度、加速度等信息,以及焊接参数,如焊接电流、电压、焊接速度等。当示教完成后,机器人就可以按照记录的信息进行自动焊接,即再现示教过程。这种控制方式适用于焊接路径和工艺相对固定的焊接任务,如汽车零部件的批量焊接。离线编程控制则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软件技术的发展而得到广泛应用 。离线编程是指在计算机上利用专门的编程软件,根据焊接工件的三维模型和焊接工艺要求,进行焊接路径规划和程序编写。在编程过程中,操作人员可以在虚拟环境中模拟机器人的运动和焊接过程,提前检查和优化焊接程序,避免在实际操作中出现碰撞和焊接缺陷等问题。离线编程控制适用于复杂的焊接任务,如大型船舶的焊接,它可以大大提高编程效率和焊接质量。
  1. 焊接电源:焊接电源是协作机器人进行焊接的 “能量源”,为焊接过程提供必要的能量支持,主要包括弧焊电源和点焊电源。对于弧焊机器人,弧焊电源是提供焊接能量的关键设备 。弧焊电源主要分为直流电源和交流电源两种类型。直流弧焊电源具有电弧稳定、焊接质量好等优点,适用于对焊接质量要求较高的场合;交流弧焊电源则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等优点,适用于一些对焊接质量要求相对较低的场合。弧焊电源通过调节电流、电压等参数,控制电弧的能量和稳定性,从而实现不同材料、不同厚度工件的焊接。在焊接过程中,弧焊电源还需要与机器人的控制系统进行实时通信,根据焊接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动态调整焊接参数,确保焊接质量的稳定性。点焊机器人的点焊电源主要采用电阻焊电源 。电阻焊电源通过向工件施加瞬间的大电流,利用工件自身的电阻产生热量,使工件接触部位的金属熔化,形成焊点。点焊电源的关键参数是焊接电流、焊接时间和电极压力。在点焊过程中,控制系统会根据焊接工艺要求,精确控制这些参数,以确保焊点的质量。例如,对于不同厚度的板材,需要调整焊接电流和焊接时间,以保证焊点的强度和外观质量。
  1. 传感器:传感器是协作机器人的 “感知器官”,用于实现实时监测与反馈,主要包括位置传感器和焊接过程传感器。位置传感器用于实时监测焊接机器人机械臂各个关节的位置和姿态 。常见的位置传感器有编码器、光栅尺等。编码器安装在电机的轴上,通过测量电机的旋转角度,间接计算出机械臂关节的位置;光栅尺则直接安装在机械臂的运动部件上,能够更精确地测量机械臂的直线位移。位置传感器将测量到的位置信息反馈给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根据这些信息对机械臂的运动进行实时调整,确保机械臂按照预定的焊接路径准确运动。为了保证焊接质量,焊接机器人还配备了各种焊接过程传感器 ,如电弧传感器、焊缝跟踪传感器等。电弧传感器通过检测电弧的电压、电流等参数,实时监测焊接过程中的电弧状态,如电弧的稳定性、焊接电流的波动等,当发现焊接过程出现异常时,及时调整焊接参数,保证焊接质量;焊缝跟踪传感器则用于实时检测焊缝的位置和形状,当焊接工件的位置或形状发生变化时,焊缝跟踪传感器能够及时将信息反馈给控制系统,控制系统通过调整机械臂的运动轨迹,使焊接喷枪始终对准焊缝,确保焊接的准确性。

协作机器人焊接的优势尽显

(一)精准高效,提升焊接质量

协作机器人凭借其先进的传感技术和智能控制系统,在焊接过程中展现出了极高的精准度,有效提升了焊接质量。在传统人工焊接中,焊工的技能水平和工作状态差异会导致焊接参数不稳定,容易出现焊接缺陷,如气孔、裂纹、未熔合等 。而协作机器人可以避免这些人为因素的干扰,通过精确控制焊接电流、电压、速度和焊接路径等参数,确保每一次焊接都能达到高度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以汽车零部件焊接为例,协作机器人可以根据预先设定的程序,精确地控制焊枪的位置和角度,使焊缝均匀、美观,焊接强度稳定可靠 。在焊接过程中,协作机器人还可以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焊接状态,一旦发现焊接参数出现偏差,能够立即进行自动调整,保证焊接质量始终符合标准。这种高度的精准性和稳定性,不仅提高了产品的合格率,还减少了因焊接质量问题导致的返工和报废,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二)降本增效,长期效益显著

从长远来看,协作机器人在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在人力成本方面,协作机器人可以承担繁重、重复的焊接工作,减少对大量焊工的需求,从而降低企业的人工成本。尤其是在当前劳动力市场短缺、人力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协作机器人的应用能够有效缓解企业的用工压力。而且,协作机器人可以实现 24 小时不间断工作,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产量。在一些大规模生产的场景中,如家电制造、钢结构生产等,协作机器人的高效作业能够显著缩短生产周期,满足市场对产品的快速需求。
协作机器人还能减少材料浪费,进一步降低成本。由于协作机器人能够精确控制焊接参数,避免了因焊接不当导致的材料浪费 。在焊接过程中,它可以根据工件的实际情况,精确控制焊接材料的使用量,避免过多或过少的焊接材料消耗。协作机器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也减少了设备故障和停机时间,降低了维护成本,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综合来看,协作机器人的应用虽然在初期需要一定的投资,但从长期效益来看,能够为企业带来显著的成本降低和效益提升,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人机协作,安全又灵活

协作机器人的设计理念是与人类共同工作,实现人机协作的无缝对接,这使得工作环境更加安全,工作方式更加灵活。在传统的工业机器人应用中,机器人通常需要在封闭的空间内运行,以防止对操作人员造成伤害 。而协作机器人配备了先进的安全传感器,如碰撞检测传感器、接近传感器等,当检测到人员靠近时,能够自动降低速度或停止运动,避免发生碰撞事故,确保操作人员的安全。协作机器人还可以通过力传感器感知与操作人员之间的作用力,实现更加安全、自然的人机交互。
在实际生产中,人机协作的模式可以充分发挥人和机器人的优势 。操作人员可以负责一些需要判断力和灵活性的任务,如工件的上下料、质量检测等,而协作机器人则专注于重复性高、精度要求高的焊接工作。这种分工合作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减轻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使工作更加轻松、高效。协作机器人还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能够快速适应不同的焊接任务和生产需求。通过简单的编程和示教,协作机器人就可以切换到不同的焊接工艺和任务,满足小批量、多品种生产的需求。在电子产品制造中,产品更新换代快,协作机器人可以快速调整焊接参数和路径,适应不同型号产品的焊接要求,为企业的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实际案例见证实力

(一)船舶建造:狭小舱室的焊接救星

在船舶建造领域,焊接作业的难度和复杂性超乎想象。江苏的一家船舶建造企业便面临着这样的挑战,其订单已经排期到 2029 年,车间常年有 4500 多名焊工在一线忙碌。在船体结构中,存在着大量空间狭小的舱室,这些舱室对于焊工来说,简直是 “噩梦” 般的存在 。舱室内部空间狭窄,焊工难以施展身手,而且焊接姿势受限,长时间保持不自然的姿势进行焊接,不仅工作效率低下,还对焊工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在这样的环境下作业,安全风险也大大增加。
大族协作机器人的出现,为这家企业带来了曙光。大族焊接机器人结构紧凑、小巧玲珑,运转灵活且协作安全,犹如一位灵活的舞者,能够在狭小的空间内自由穿梭 。它的最小作业空间仅为 0.216㎡,这使得它能够轻松进入那些焊工难以到达的狭小舱室,替代人工在不利条件下进行焊接作业。在实际应用中,大族协作机器人展现出了卓越的性能,它所完成的焊接质量合格,焊脚饱满、无偏焊,完全满足船舶建造的高标准要求。而且,其操作非常简单,一个人便可以同时操控多台机器人,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人力成本 。据客户工场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所有设备正常运行的情况下,1 个普通焊工可以同时操作 4 台焊接机器人,作业效率得到大幅提升,焊接质量较之传统手工焊更加稳定可靠,成品一致性也更强。

(二)特种设备制造:压力容器的焊接保障

山东的一家特种设备制造企业,主要生产供货给化工、能源、医药等行业的压力容器,这些压力容器属于特种设备,质量要求极高 。由于罐体体积重、尺寸大,传统手工焊接一般采用双面焊工艺,这种工艺不仅耗时费力,而且在特殊情况下,焊工师傅还需要进入罐体内部作业,工作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焊接质量,这家企业引入了大族协作机器人 。大族焊接机器人凭借其先进的技术和卓越的性能,成功实现了单面焊双面成型的工艺效果,并且经过 X 射线探伤检测达标,质量可靠。这一成果不仅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罐体焊接一次成型,省时省力,整体效率提升了 50% 以上,1 台机器人可完成手工焊两倍以上的工作量 。还确保了焊接质量的稳定性。大族机器人轨迹精度、绝对定位精度卓越,重复定位精度高达 ±0.02mm,能够完全胜任压力容器焊接的高精度业务需求,为企业的生产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也为化工、能源等行业的安全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面临挑战与未来展望

(一)现存挑战分析

尽管协作机器人在焊接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和优势,但目前仍面临着一些技术瓶颈和成本问题,制约着其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在技术层面,焊接精度和质量控制仍然是协作机器人需要突破的关键难题。焊接过程中,焊缝的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焊接电流、电压、速度、角度以及工件的材质、形状和表面状态等 。虽然协作机器人配备了先进的传感器和控制系统,但要精确地控制这些因素,确保在各种复杂工况下都能实现高质量的焊接,仍然具有一定的难度。在焊接不同材质的工件时,由于材料的热物理性能不同,需要精确调整焊接参数,否则容易出现焊接缺陷,如裂纹、气孔、未熔合等 。而且,对于一些高精度的焊接任务,如航空航天零部件的焊接,对焊缝的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要求极高,协作机器人目前的精度水平还难以完全满足这些要求。
协作机器人与复杂环境的适应性也是一个挑战 。在实际的焊接生产中,工作环境往往复杂多变,存在着高温、高湿、强电磁干扰、粉尘和烟雾等恶劣条件。这些环境因素可能会对协作机器人的传感器、控制系统和机械结构产生不利影响,导致其性能下降甚至故障。例如,高温和高湿环境可能会使电子元件老化、损坏,影响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强电磁干扰可能会干扰传感器的信号传输,导致机器人的运动控制出现偏差;粉尘和烟雾可能会进入机器人的内部结构,影响机械部件的正常运转,增加磨损和故障的风险。
从成本角度来看,协作机器人的初期投资较高,这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来说是一个较大的负担 。协作机器人本身的价格相对昂贵,还需要配备相应的焊接设备、工装夹具、安全防护装置等,这些设备的采购和安装成本都不低。而且,协作机器人的维护成本也相对较高,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定期的维护和保养,一旦出现故障,维修费用也较为可观。此外,协作机器人的运行还需要消耗一定的能源,如电力、压缩空气等,这也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

(二)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尽管面临挑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协作机器人在焊接领域的未来发展前景依然十分广阔,有望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协作机器人的智能化与自动化程度将不断提高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协作机器人将具备更强大的智能决策和自适应能力。它可以通过实时采集和分析焊接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如电流、电压、温度、焊缝形状等,自动调整焊接参数和路径,实现更加精准、高效的焊接。协作机器人还可以与其他智能设备和系统进行互联互通,实现生产过程的全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协作机器人与人类以及其他机器人之间的协同工作将得到进一步深化 。在未来的生产场景中,人机协作将成为主流的工作模式,协作机器人将与人类操作员更加紧密地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完成复杂的焊接任务。协作机器人之间也可以实现协同作业,通过相互配合和协调,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在大型钢结构的焊接中,多台协作机器人可以同时工作,分别负责不同部位的焊接,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实现协同作业,大大缩短焊接周期。
协作机器人在绿色制造中的作用将日益凸显 。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绿色制造已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协作机器人在焊接过程中可以精确控制焊接参数,减少能源消耗和焊接材料的浪费,降低生产成本和环境污染。协作机器人还可以通过优化焊接工艺和路径,减少焊接过程中产生的烟尘、废气和噪声等污染物,为员工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未来,协作机器人有望在绿色制造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制造业向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

总结

协作机器人以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在焊接领域掀起了一场变革风暴。它精准高效,显著提升了焊接质量,让焊缝更加均匀美观,强度更加稳定可靠;降本增效成果显著,减少人力成本和材料浪费,提高生产效率,为企业带来长期效益;人机协作模式安全又灵活,保障操作人员安全的同时,充分发挥人和机器人的优势,快速适应不同生产需求。
在实际应用中,协作机器人在船舶建造、特种设备制造等行业大显身手,成功解决了诸多传统焊接难以攻克的难题,如船舶狭小舱室的焊接困境以及特种设备制造对高精度的严格要求 。这些应用案例有力地证明了协作机器人在焊接领域的强大实力和巨大潜力。
尽管目前协作机器人在焊接领域还面临着技术瓶颈和成本问题的挑战,但其未来发展趋势依然十分乐观。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化与自动化程度的持续提高,以及人机协同工作的不断深化,协作机器人有望在焊接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成为推动行业进步的中流砥柱。
 
上一篇: 协作共生 智造有为 | 艾利特机器人中原制造闭门峰会圆满举办
下一篇: 一文看懂!协作机器人哪家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