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 “中国智造 2025” 战略深入推进,机器人产业已成为国家重点布局的战略新兴领域。教育部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全国超过 300 所高校开设 “机器人工程” 专业,年招生量突破 5 万人,较 2018 年增长 300%。这一趋势背后,是产业升级对 “懂技术、会应用、能创新” 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2024 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显示,“机器人工程” 专业首次入选绿牌专业,就业率达 92.3%,平均月薪超 8500 元,超越传统计算机类专业 15%。麦可思数据研究院指出,这一变化源于我国从 “制造大国” 向 “智造强国” 转型过程中,对硬件研发、智能装备操作等技能型人才的缺口扩大 —— 预计 2025 年,仅
工业机器人领域人才缺口将达 50 万人。
从高校实验室到中小学科创教室,“机器人教育” 正从单一编程课程升级为覆盖 “理论教学 - 实践操作 - 创新研发” 的全链条培养体系:
- 高校层面:机器人工程、人工智能专业成为新基建学科,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需求激增;
- 中小学层面:编程启蒙、机器人竞赛(如 RoboMaster、世界机器人大赛)纳入素质教育核心内容,市场规模年增速达 25%。
在此背景下,
教育行业协作机器人凭借 “安全易用、开放拓展、成本可控” 的特性,成为连接教育理论与产业实践的核心载体。
痛点维度 |
传统工业机器人 |
教育行业协作机器人(以艾利特为例) |
部署门槛 |
体积庞大(占地≥2㎡),需安全围栏,安装耗时 3-5 天 |
轻量化设计(重量≤20kg),即插即用,1 小时完成部署 |
操作难度 |
复杂代码编程,需专业工程师维护 |
图形化界面 + 拖拽示教,零基础师生 30 分钟上手 |
教学适配性 |
功能固化,难以支持二次开发 |
开放 API 接口,支持 Python/LUA/JBI 多语言编程 |
成本效益 |
单台设备成本 50-100 万元,维护费年耗 10 万元 + |
成本降低 60%,功耗仅为传统机型的 1/3,免维护 |
艾利特协作机器人通过三大创新解决教学痛点:
- 紧凑机身:宽度≤300mm,支持 360° 无死角旋转,适配高校实验室(平均工位面积 1.5㎡)和中小学科创教室的狭小空间;
- 安全交互:内置六维力传感器,碰撞瞬间触发急停(响应时间<50ms),无需物理隔离,实现真正的 “人机共融”;
- 低功耗运行:满载功率<200W,续航时间达 8 小时,满足全天教学实训需求。
- 多端协同操作:支持手机、平板、PC 无线连接,师生可通过 Web 端进行远程编程,实时监控机器人运行状态;
- 丰富开发接口:提供 Python SDK、ROS 开发包,兼容 MATLAB/Simulink 仿真平台,助力高校开展算法优化、路径规划等科研项目;
- 教学资源库:内置 100 + 标准化实验案例(如机械臂轨迹规划、视觉抓取算法),配套教学视频与教案,缩短教师备课周期 50%。
在 “技能中国行 2023” 全国电子信息服务业职业技能竞赛中,艾利特作为唯一指定设备提供商,为 300 + 参赛院校提供 CS620 协作机器人,覆盖 “机器人编程调试”“智能产线搭建” 两大赛项:
- 赛事成效:参赛学生平均编程效率提升 40%,故障排查时间缩短 60%,赛后企业招聘命中率较普通院校高 25%;
- 实训场景:搭建 “机器人分拣 - 焊接 - 检测” 一体化产线,学生可在实验室完成从图纸设计到实际操作的全流程训练,毕业即具备工业级项目经验。
在上海某重点中学科创教室,艾利特 EA 系列协作机器人成为 “明星教具”:
- 课程体系:开发 “机器人足球”“智能物流” 等趣味项目,学生通过图形化编程实现机器人避障、协作搬运等功能;
- 能力培养:据校方统计,参与机器人课程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升 35%,团队协作意识增强 40%,相关课题获市级科创比赛奖项数量年增 20%。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机器人实验室引入艾利特 CSR 回转体机器人,开展 “柔性机械臂动力学控制” 课题研究:
- 技术突破:通过机器人内置的力控传感器,实现对复杂曲面的精准力控操作,相关成果发表于《IEEE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Letters》;
- 平台价值:开放的硬件接口与实时数据采集功能,支持多学科交叉研究(如机器人学与材料科学结合),累计孵化科研项目 12 项。
作为连续两年入选《上海市智能机器人标杆企业目录》的唯一教育领域解决方案商,艾利特打造 “产品 - 课程 - 服务” 三位一体模式:
应用场景 |
机型推荐 |
核心功能 |
教育价值 |
中小学科创教育 |
EA 系列 |
拖拽示教、图形化编程界面 |
降低技术门槛,培养编程兴趣 |
高校基础实训 |
EC 系列 |
多通讯协议支持、二次开发接口 |
对接工业标准,强化工程实践能力 |
科研型实验室 |
CS 系列 |
高精度力控、大负载作业 |
支撑前沿算法验证,推动产学研转化 |
联合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开发《协作机器人原理与应用》系列教材,包含:
- 理论模块:机器人运动学、动力学基础(配套虚拟仿真实验);
- 实践模块:10 + 典型工业场景案例(如齿轮箱装配、电路板检测);
- 创新模块:开放课题设计(鼓励学生自主开发机器人应用场景)。
- 师资培训:每年举办 50 + 场 “机器人教学工作坊”,累计培训教师超 2000 人,颁发行业认证师资证书;
- 赛事支持:赞助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世界机器人大赛等 20 + 赛事,提供设备租赁、技术支持一站式服务;
- 远程运维:7×24 小时在线客服,通过物联网实时监控设备状态,故障响应时间<30 分钟。
结合 VR/AR 技术,实现 “物理机器人 + 虚拟仿真平台” 无缝对接:学生可在虚拟空间进行复杂轨迹规划,通过协作机器人实时验证,将实验风险降为零,同时节省 50% 的设备损耗成本。
通过机器学习分析学生操作数据,自动生成个性化训练方案:
- 针对编程新手:推送基础示教视频与分步操作指南;
- 针对科研团队:智能推荐相似课题案例与算法优化建议。
拓展至职业培训、企业内训等场景,例如:
- 为制造业企业定制 “机器人运维速成课程”,培训周期从 3 个月压缩至 20 天;
- 开发面向社会学习者的 “机器人创客平台”,提供低成本设备租赁与在线认证考试。
当 “教育 + 科技” 成为大国博弈的核心战场,教育行业协作机器人不再是单一设备,而是培养创新人才的 “数字孵化器”。艾利特以安全易用的产品、开放创新的生态、深度融合的方案,正在重塑教育与产业的连接方式 —— 从高校实验室的科研突破,到中小学课堂的科技启蒙,每一次人机协作的背后,都是对未来人才竞争力的提前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