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履复合式机器人常见问题解答

jiasou 6 2025-08-14 14:12:08 编辑

 

一、基础认知类

1. 什么是轮履复合式机器人?

轮履复合式机器人是融合了轮式和履带式两种移动方式的机器人。它能依据不同的作业场景与地形条件,灵活切换轮式或履带式运动模式,兼具轮式机器人在平坦地面的高机动性与速度优势,以及履带式机器人出色的越障能力和对复杂地形的强适应性。例如在平坦道路上,它以轮式模式快速行进;遇到崎岖山路、台阶或松软沙地时,切换至履带模式稳定通过。

2. 轮履复合式机器人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

该机器人通过传感器感知外界环境信息,如激光雷达测量距离、视觉传感器识别地形地貌等。控制系统接收这些信息后进行分析处理,当判断当前地形适合轮式移动时,控制系统驱动轮式机构工作,利用轮子的滚动实现快速移动;若遇到复杂地形,如障碍物、陡坡、不平整地面,控制系统则切换至履带驱动模式,依靠履带与地面大面积接触产生的摩擦力和抓地力,保障机器人稳定行进。在模式切换过程中,还会通过特定的机械结构和动力分配系统,确保切换平稳、高效。

3. 轮履复合式机器人有哪些基本结构组成?

一般由移动机构(包括轮子、履带及相关传动组件)、动力系统(如电池、电机等)、控制系统(包含控制芯片、传感器数据处理模块等)、传感器系统(激光雷达、摄像头、超声波传感器等)以及机械本体结构框架构成。移动机构是实现不同运动模式的关键;动力系统为机器人运行提供能量;控制系统像大脑一样指挥机器人行动;传感器系统负责感知外界环境;机械本体结构框架则支撑和保护各个部件。

4. 轮履复合式机器人最早是在什么背景下研发出来的?

早期,传统轮式机器人在复杂地形下通过性差,履带式机器人虽适应复杂地形但速度慢、能耗高。随着工业、救援、军事等领域对机器人移动性能要求不断提升,需要一种能在多种地形高效作业的机器人。于是,研发人员开始探索将轮式和履带式移动方式结合,轮履复合式机器人应运而生。例如在灾难救援场景中,救援人员希望机器人能快速抵达现场,又能在废墟、瓦砾等复杂环境中灵活行动,这促使了轮履复合式机器人的研发。

二、技术构成类

5. 轮履切换机构有哪些类型?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电缸 + 连杆机构,通过电缸推动连杆实现轮履切换,切换后利用死点自锁保持稳定,像专利 “轮 - 履复合型无人移动平台” 采用的就是这种设计;行星轮系变形机构,利用行星齿轮机构,在遇到障碍时自动调整履带形态,如 “基于行星轮的轮 - 履复合自适应机器人”;还有被动自适应机构,通过地形反作用力触发机构变形,无需额外控制,如 “单履带轮履复合式自适应机器人” 。

6. 运动控制技术如何实现多模式切换与动态重心调整?

在运动控制方面,机器人依靠预设的算法和传感器反馈来实现多模式切换。当传感器检测到当前路面平坦且开阔时,运动控制系统自动将机器人切换至轮式模式,以较高速度运行,比如速度可达 1.1m/s。若检测到复杂地形,如崎岖山路、台阶等,系统迅速切换至履带模式,此时速度虽降至 0.15m/s 左右,但能确保良好的越障和通过性能。在动态重心调整上,通过悬架调节车体高度,例如在爬坡时,降低车体重心高度,提高爬坡稳定性,像一些机器人的越障高度可达 320mm,在爬坡等复杂运动中,动态重心调整技术发挥着关键作用。

7. 轮履复合式机器人的感知与导航技术是怎样的?

感知方面,采用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常见的是激光雷达与视觉 SLAM(同时定位与地图构建)相结合。激光雷达能快速获取周围环境的距离信息,构建精确的三维点云地图;视觉 SLAM 通过摄像头采集图像数据,利用图像处理和识别技术,进一步丰富环境信息,二者融合可实现对复杂环境的精准建模。导航时,机器人结合感知获取的环境信息,运用路径规划算法规划行进路线,同时结合自主避障技术,例如结合模糊控制算法优化越障路径。当检测到前方有障碍物时,自主避障系统根据障碍物的位置、大小和机器人自身状态,规划合理的避障路径,确保机器人安全、高效地抵达目标位置。

8. 电池技术对轮履复合式机器人的续航有何影响?

电池的能量密度决定了机器人一次充电能存储的能量多少,能量密度越高,续航能力越强。例如,采用高能量密度锂电池的轮履复合式机器人,相比普通电池,在相同电量下可运行更长时间和距离。电池的充放电效率也影响续航,高效的充放电能减少充电时间,增加实际工作时长。此外,电池的寿命也很关键,长寿命电池可减少更换电池的频率和成本,保障机器人长期稳定的续航表现。如果电池寿命短,频繁更换电池不仅增加使用成本,还可能影响机器人的作业连续性。

三、应用场景类

9. 轮履复合式机器人在工业领域有哪些应用?

在汽车制造车间,可用于物料搬运,能在狭窄通道灵活转向,相比传统 AGV,可提高空间利用率。例如某新能源汽车焊装车间,部署轮履复合式机器人后,解决了传统 AGV 转运车身时需预留大转弯半径的问题,使车间空间利用率显著提升。在半导体车间,因其可适应洁净环境,能精准搬运高价值芯片等物料,降低人工搬运风险。在冷链仓储中心,配备耐寒电池组 + 热管理系统的特种轮履复合式机器人,可在低温环境下稳定作业,大幅降低人力成本和货损率 。

10. 它在救援场景中能发挥什么作用?

在地震、火灾后的废墟环境中,轮履复合式机器人可利用履带模式跨越瓦砾、废墟和障碍物,快速抵达救援现场。其搭载的生命探测仪、摄像头等设备,能帮助救援人员搜索幸存者,获取废墟内情况。在洪水、泥石流等灾害后的复杂地形中,机器人能在泥泞、积水地面自如行动,为救援物资运输开辟道路或协助运输物资,减少救援人员在危险环境中的作业风险 。

11. 农业领域是否适合应用轮履复合式机器人?

非常适合。在农田环境中,轮履复合式机器人可在轮式模式下快速穿梭于田垄间,进行农药喷洒、种子播种等作业,提高作业效率。遇到松软土壤、小土坡等复杂地形时,切换至履带模式,保障机器人不陷地且稳定通过。比如在果园,可用于果实采摘辅助,通过视觉识别技术定位果实,利用机械臂采摘,再通过轮履复合移动方式高效运输果实 。

12. 军事侦察中轮履复合式机器人有哪些优势?

在军事侦察任务中,其轮式模式可实现快速隐蔽接近目标区域,节省侦察时间。进入复杂地形如山地、丛林时,切换为履带模式,确保在崎岖道路、泥泞地面稳定行进,不影响侦察行动。机器人可搭载多种侦察设备,如高清摄像头、红外传感器等,在危险区域代替士兵执行侦察任务,降低人员伤亡风险,同时其灵活的移动性能,能深入一些士兵难以到达的区域获取关键情报 。

四、发展现状类

13. 目前轮履复合式机器人的市场发展情况如何?

近年来,随着各行业对机器人需求的增长以及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轮履复合式机器人市场规模逐步扩大。行业报告显示,2023 年复合移动机器人市场增长率达 67%,其中轮履复合式机器人作为重要细分领域,市场份额也在持续上升。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涉足该领域,推出各类轮履复合式机器人产品,应用范围不断拓展,从最初的工业、军事领域逐渐向农业、物流、服务等更多行业渗透 。

14. 有哪些知名企业在研发和生产轮履复合式机器人?

艾利特是轮履复合机器人技术领跑者,其 ECR-M3 系列通过独创的 “履带 + 麦克纳姆轮” 双模底盘,在汽车制造、冷链仓储等场景大幅提升搬运效率。云深处科技发布的山猫 M20 系列机器人,作为首款专为复杂地形和危险环境打造的中型行业应用轮足机器人(轮足也属于轮履复合的一种拓展形式),在电力巡检、消防应急等领域表现出色。此外,还有一些科研机构和企业也在积极投入研发,如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 。

15. 轮履复合式机器人在技术研发上有哪些新突破?

在控制算法方面,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路径规划算法得到应用,使机器人响应速度大幅提升,能更快速、精准地规划在复杂环境中的行进路径。在材料应用上,轻量化材料如碳纤维开始用于机器人结构制造,降低了机器人自身重量,提升了越障能力和能源利用效率。在能源领域,氢能动力的研究取得一定进展,有望解决锂电池续航短板问题,目前国内氢动力机械狗已实现 4 小时续航,为轮履复合式机器人未来能源发展提供了新方向 。

五、优势与劣势类

16. 相较于纯轮式或履带式机器人,轮履复合式机器人的优势有哪些?

与纯轮式机器人相比,轮履复合式机器人在复杂地形通过性上优势明显,能跨越台阶、沟壑,在松软沙地、泥泞地面正常行进,而轮式机器人容易陷地或受阻。和纯履带式机器人相比,轮履复合式机器人在平坦路面具备更高的移动速度和效率,运行时产生的噪声也更低。例如在城市道路和野外环境交替的场景中,轮履复合式机器人可在城市道路以轮式模式快速移动,进入野外崎岖地段切换履带模式稳定通过,综合性能更优 。

17. 轮履复合式机器人存在哪些技术瓶颈?

模式切换稳定性是一大问题,传统机械结构在切换时易导致重心突变,影响机器人平稳运行,如四连杆机构切换时冲击较大。能耗与效率方面,履带模式下滚动摩擦大,相比轮式模式能耗大幅增加,续航明显缩短,一般履带速度仅为轮式的 1/7 左右。成本控制也是难题,高精度伺服电机、力传感器等核心部件依赖进口,导致整机成本居高不下,限制了其大规模推广应用 。

18. 轮履复合式机器人的劣势对其应用推广造成了哪些影响?

模式切换不稳定,使得机器人在一些对稳定性要求高的场景,如精密仪器搬运、高空作业辅助等应用受限,用户担心切换过程中机器人晃动甚至倾倒损坏物品或引发安全事故。能耗高、续航短,限制了机器人在一些需要长时间连续作业场景的应用,如长距离野外巡检、大规模农田作业等,频繁充电或更换电池会降低作业效率。高成本使得许多中小企业难以承受,无法大规模采购使用,阻碍了其在更广泛行业和场景的普及 。

六、未来趋势类

19. 轮履复合式机器人未来在智能化方面会有哪些发展?

未来将结合 AI 技术实现实时决策最优运动模式,例如利用 MIT 的 NVM 架构赋能 3D 地形推理,使机器人能更精准地感知周围地形,根据复杂多变的环境瞬间判断并切换到最佳运动模式。在自主作业能力上也会大幅提升,通过深度学习不断优化自身行为,无需人工过多干预即可完成复杂任务,如在工业生产中能自主完成物料搬运、设备组装等一系列流程,在救援场景中可自主规划救援路径、执行救援操作 。

20. 从能源角度看,轮履复合式机器人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

除了持续优化现有电池技术,提高电池能量密度、充放电效率和寿命外,氢能动力将是重要发展方向。氢气具有能量密度高的特点,以氢能为动力的轮履复合式机器人有望实现更长时间、更远距离的作业,解决当前锂电池续航短板问题。同时,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也可能被应用于机器人充电辅助,例如在野外长期作业场景中,利用太阳能板为机器人补充部分电能,延长其工作时间 。

21. 轮履复合式机器人在未来会不会和其他新兴技术融合?

肯定会。例如与 5G 技术融合,实现更快速、稳定的数据传输,使机器人能远程实时接收大量复杂指令和环境信息,提升远程操控和协同作业能力,在远程危险作业、大规模机器人集群作业等场景发挥重要作用。和区块链技术结合,可保障机器人数据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在涉及重要物资运输、关键信息采集等任务中,确保数据不被篡改,提升作业可靠性 。
 
上一篇: 协作共生 智造有为 | 艾利特机器人中原制造闭门峰会圆满举办
下一篇: 轮腿复合机器人20问:从技术原理到行业应用的全面解析
相关文章